普鲁斯特和他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
Marcel Proust :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对同学们阅读能力的估计。
上次课我讲了我的目的:培养美感,培养文学读者。艺术作品里包含的东西当然很多,有我们人类经历的重大事件,有对这个社会的心理分析,有一种了解人世社会的方法,有认识自我和表达自我的形式。这一切又包含在叫作艺术美的东西里,艺术有它特殊的表达形式和方法,构成这种艺术美,唤起我们特殊的感受,使我们忽然产生一种顿悟,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美好,或者感受到一种伤痛,又有时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常琐事中停留下来,仰望天空。这些也许与我们所从事的功利性活动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它是我们的心灵生活。我想在这门课里介绍二十世纪一些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家作品,同时也探讨这种艺术美是如何形成的。
在我要讲的作家中,有些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有些不是。但其成就举世公认,例普鲁斯特。
我以这部作品开始这学期的课程,因为这部作品包含了文学艺术性非常重要的秘密,关于艺术作品为什么产生,怎样产生,甚至包括我们为什么阅读文学艺术作品。
点击查看全文
--普鲁斯特和他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
1. 普鲁斯特的故事
"如果1900年时,有一个人对当时的各位作家说,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位,将要革新小说艺术,并将哲学家的思想和那个时代学者的语汇引进艺术世界,这个人是一个病魔缠身的青年,是读者和大部分文人闻所未闻的一个无名小卒,见过他的人都把他视为一个纨绔子弟,也许可以说他还有点小聪明,但决不会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想,那些作家听了这话,一定会惊异不已的。这个谬误持续了很久,甚至一直到《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发表以后仍然如此。"(《马尔赛勒 .普鲁斯特》的第一段话,见莫洛亚:《从普鲁斯特到萨特》)
普鲁斯特是二十世纪作家中的一个奇迹。他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驱,是西方世界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普鲁斯特(1871-1922),他只活了51岁,生于巴黎,死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位医生,母亲是犹太富商的女儿。他的父母希望能够他能学经世治用的学科,将来涉足外交界或在审计院谋一职位,但他在 1895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士文凭,那时他二十四岁。他毕业后经常为杂志撰稿,他也出入社交界,这些后来成为他的写作的素材。
普鲁斯特26岁时开始为病所困,从1897年开始,改变生活习惯,白天休息,夜里写作。他在健康状况允许时,也外出旅行。后来闭门写成为基本生活方式,在他生命的最后12 年,(大约1910年后,完全足不出户)。
介绍普鲁斯特生平最好的文章是法国作家莫洛亚(见《从普鲁斯特到萨特》)。
莫洛亚对普鲁斯特的介绍讲到的是这个作家心灵和感情的特征。他有感情极度细腻的母亲,而他自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作为一个富裕家庭的子弟,他有过嬉戏无忧的少年时光。…他说,对于他的生平,只要记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的作品的地方就行了。那就是:
1. 自童年起便过度的敏感,这种敏感使他得以捕捉住情感上最难以觉察的细微之处;
2. 由对母亲的爱所唤起的对善良的敬重;因为不曾使母亲非常幸福而感到的遗憾,有时甚至是悔恨的情绪;
3. 疾病,一个艺术家防止外人干扰的美妙武器;
4. 从童年起便有一种要通过文笔将复杂而转瞬即逝的感受固定下来的需要。"作家的志向从未这样明显过;也从未见过一个人这样完整地将生命献给一部作品。"而同时,自然界,某些他看到的景物唤起"奇异的需要"。
这种奇异的需要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种人,天生是要作为艺术家存在的,因为他对这些事情有感应):
第4页:
一片屋顶,阳光映照在一处平原上,一条小路的芳香,都会使我产生奇异的快感,使我顿时停下脚步来;我之所以停下脚步,还因为除了我见到的之外,这些景象似乎还隐匿着什么,热切地希望我前来获取。可是不管我怎样努力,我竟然无法发现这些东西。正因为我感到这些景象具有这种东西,所以我呆呆地站在那里,蚊丝不动,凝望,呼吸,尽量怀着我的意念越过形象或芳香。如果我必须追上我的祖父才能继续下去,我则尽量闭着眼睛去追他。我极力准确无误地回忆着屋顶的线条,石头的颜色深浅。不知道为什么,我似乎觉得那石片是那样满腹心事,随时准备张开嘴来,将它只不过作为一个盖子掩盖着的东西向我吐露出来。
他在未决定自己宏大的写作计划之前,写过不少观察大自然、观察自己周围人的片段,这些是他的写作练习。其中,英国作家罗斯金对他影响很大。在传记中,莫洛亚谈到:
他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来研究罗斯金,他们两个人都出生富裕家庭,都偏离现实生活,都同样的敏感。他曾给友人信中说:"罗斯金在有个地方说过一句出色的话,这句话我们每天都应该想一想。他说,上帝的两大戒律是'你才思未竭,就应工作'和'你仁慈尚在,就应行善'。"他翻译了罗斯金的作品感受到那种写作的方式。"这确实如此,在我的眼中,世界突然又成了无价之宝。我欣赏罗斯金,事物也因此而变得极为重要,他使我产生一种希望和感觉,即事物的价值甚至大于生命的价值。确切地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以为自己的日子已屈指可数,就出发去威尼斯,以便在临死之前能在中世纪的住宅建筑上接近、触及并看到罗斯金的思想化为摇摇欲坠但仍然屹立着的粉红色的宫殿……"
莫洛亚认为罗斯金教会了他进行观察,特别是进行描写。天生喜爱及其细微的差别,用慢镜头记录感情的高超技术,欣赏色彩和形状不厌其烦,是这两个人的共同之处。他也从罗斯金那里提取了对作品题材的看法:题材本身不重要,他只要描写童年时代的花园、房间、村庄和家庭,,就能写出一部杰作。"因为诗人们在我们心中唤起的爱情,是我们使自己对一些事物赋予应有重视的结果,而在他们看来,这些事物只意味着个人激动……"描写的景色和人物并不重要,"我们之所以使它们显得与众不同,比世界的其他部分更美,是因为它们自身带有曾给天才留下的印象,犹如一种不可捉摸的反光……"
普鲁斯特工作至死,他在自己的床边修改校样,加注释,口授。第二天他发病,夜里去世。在他的身边被汤药弄脏的信封上,人们看到他写的最后几个难以辨认的词,唯一可辨认的是他作品中一个人物的姓。"人们突然感到,他离开我们很远,不仅是因为他已经去世,而且还因为他过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因为他曾生活过的探索、想象和感觉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因为他曾经受过奇特的痛苦,而他的思想要获得养料,就需要有非同寻常的痛苦和男人不常有的思考"(
325)
莫洛亚的结论(第
13页):
他说:普鲁斯特曾经在《追忆逝水年华》里写过一个作家的死,他写到:
他已经死了。永远死去了吗?……谁能这么说呢?……当然,招魂术也好,宗教教条也好,都不能为灵魂的存在拿出什么证据来。人们所能说的,只是: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好象我们走进生活时便背负着前世所结下的义务一样。在人世上,没有任何理由会使我们认为,我们就必须作好事,灵魂高尚,甚至文质彬彬;对于一个有教养的艺术家,也同样没有任何理由,会使他认为,他就必须将某一个片段重写上二十遍,这一个片段写得精彩引起的赞赏,对于他那蛆虫爬满的尸体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正象一个从不知名的艺术家那么一丝不苟地、细致地画出一面黄色的墙壁对于他已经没什么意义一样。所有这一切义务,在现实生活中都没有什么报应,仿佛这些义务是属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那个世界建立在善良、一丝不苟、牺牲精神之上,与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同,我们正是从那个世界里走出来而出生在这块土地上……因此,
认为他并没有永远死去,这种想法并不是不足信的。
人们将他埋葬。但是,下葬的那天夜里,整整一夜,在烛光照亮的书橱里,他写的书三本一叠摆在那里,相互交错,就像张开翅膀的天使,对已故之人来说,仿佛象征他的复活……
2. 《追忆逝水年华》简介:
内容概述,
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
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
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
第四部:《索多姆和戈摩尔》
第五部:《女囚》
第六部:《女逃亡者》
第七部:《重现的时光》
艺术意念:
引文:追忆的开头,朦胧中的事物、想象和回忆
主题和题材:
他究竟要写什么?
第一个题材:时间,但不是一般的时间,是"通常不为我们所见的时间的形式"。时间的流逝,它改变人,人的个性,形成新的自我。这是具有摧毁性的时间。
第二个题材:记忆,具有保存作用的记忆。
小玛德莱娜点心:
我前面举了小说的开头(写什么并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写作的方式。整个故事是在回忆中开始的)。
在一开始,第5页。
普鲁斯特这样回忆到了他童年的居住地。回忆那时他是多么地煞费苦心,想要妈妈的吻。可是,他强调,他并不以这种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想到的一切就满足了,他的特殊的回忆中,他所苦苦追寻的是回忆到那样一种境界:
往事隐身何处?(他写了几个层次,其中有转折)
1、看第45、46页的描写,这表达了一种看法:往事藏在脑海之外,非智力所能及,它隐蔽在意向不到的物体里,你是否与之相遇,全凭偶然(可遇而不可求!),(以至于他放弃了追寻。)
然而,不经意之间,往事突然浮现,这个接触点是什么?
2、第47页;小点心与强烈的快感,稍纵即逝。
3. 回忆的突然出现:当前的感觉和一件往事由这个小东西──小点心联系起来。
"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得等到以后才发现为什么那件往事竟使我那么高兴。一旦我品出那点心的滋味同我的姨妈给我吃过的点心的滋味一样,她住过的那幢面临大街的灰楼便像舞台布景一样呈现在我的眼前,而且同另一幢面对花园的小楼贴在一起,"(接下来是以前没有出现在有意识记忆里的事物)"那小楼是专为我父母盖的,""随着灰楼而来的是城里的景象,从早到晚每时每刻的情状。""同样,那时我们家花园里的各种鲜花,还有斯万家花园里的姹紫嫣红,还有维福纳河塘里漂浮的睡莲,还有善良的村民和他们的小屋,还有教堂,还有贡布雷的一切和市镇周围的景物,全都显出行迹,并且逼真而实在,大街小巷和花园都从我的茶杯里脱颖而出。"
全书贯穿了回忆,直到末卷,他的感觉所受到的一连串震动和他的种种回忆融合成一种高度的悟性,使他了解到他的经历对于艺术的意义:一件艺术作品是恢复失去的时光的唯一手段。作品的全部素材都在我过去的生活中。所谓现实,就是同时存在于我们周围的那些感觉和记忆之间的一种关系。
为什么无意识回忆会更有艺术的价值,我想,在有意识的回忆中,我们的理性会出来干预,会隐瞒、压抑一些东西。举例《背影》。还有价值判断、道德评价也会介入,这些都妨碍认识。其实在普鲁斯特的小说里,还有对自我的发掘和认识,并不愉快的自我,对同性恋理的描写,这些是与常规的道德背道而驰的。
此外,潜意识的记忆,在平时它不会浮现出来。在什么情况下浮现?我们的梦境、我们半睡半醒时,自由联想的作用。
另见教材77-78页。参见普鲁斯特:《重现的时光》,对时间的解释《冰山理论》下,426-427页。阐述了他的观点: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是直觉活动,还有现实是什么,以及他的目标。
主题,也许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艺术意念,它贯穿小说。
"这整部作品时对宝贵事物的追寻和求索。这一宝贵事物就是时间,隐藏宝物的地方就是过去,这就是书名《追忆逝水年华》所包含的深层含义。那由感觉、知觉向情感方向的衍变,那如潮水般在心中涌来、退去的往事,那由渴望、嫉妒、和富有诗意的欣喜之情等等的绵延起伏所构成的情感波澜,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构织城了这部宏伟而又及其空灵,并透现出深邃意蕴的作品。" (纳巴科夫:《文学讲稿》第283页。)
纳巴科夫强调,这部书不是自传,(所以他不讨论作者的生活),而是对往日的召唤(不是描述),不是社会风俗的写照,也不是史实记录。"他纯粹是普鲁斯特的幻想,就象《安娜.卡列尼娜》和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幻想一样。"
他是通过感觉、比喻、显微镜式的回忆、分析幻想中的情境,创造了这么一种写作方式。
1. 情感的心理学──《斯万之恋》
《在斯万家那边》分析:这一部分三卷,一、贡布雷,是叙述者的家乡,介绍叙述者的家庭,以及他们与周围的联系。他们全家散步有两个方向,一条路通往斯万与凡特伊的家,另一条通往盖尔芒特公爵家。二、《斯万之恋》,这是一个人物的爱情故事。三、《姓名,那个姓氏》,这部分内容很短,发生在巴黎,地名的魅力,使"我"浮想联翩。因不能远行,只能在巴黎的宅院附近散步,与斯万和奥黛特的女儿认识。
*妈妈的吻:
第一卷《贡布雷》讲的是童年、家庭、家庭成员、家乡的景致。这一段中最经典的是"妈妈的吻",第29页-30页,紧张、焦灼、曲折,对爱的乞求,来自爱的痛苦,还有绝望和嫉妒的心理。就内容来说,它与成人的故事有某种对应关系,是某种预示,也有人物关系上的联系。(主人公后来爱上斯万先生的女儿)。繁复的文体风格:为什么繁复?比喻的密集运用。
普鲁斯特一直认为,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对爱情的描写不能达到深刻的真实,并认为"与爱情差别最大的东西,莫过于我们对爱情的看法。"因此,他企图更为确切地给相逢、选择、幽会和分离的后果,忘却以及完全的冷漠这些现象下个定义。这样,他就给我们做出了一种新的但悲惨的爱情描写。
《斯万之恋》是第一部的第二卷,也是文学课上被选讲的篇章,还曾拍过电影。它能代表作者对上流社会的一种观察,如果我们说普鲁斯特是这样一位观察家的话。它的故事是这样:
斯万先生的父亲是我的外祖父的朋友,所以他经常来拜访我们(他是叙述者父亲一辈的人)。叙述者写的是他所听说到的故事,斯万的恋爱经历。(这段恋情发生时,叙述者还没出生。这是个追述。)
在上流社会的沙龙中,维尔迪兰家是一个小圈子的核心。这家人道貌岸然,俗不可耐。斯万先生是跑马总会的阔绰会员,贵族宠信的密友,上流社会的一个大红人。父亲是证卷经纪人,留给他的身家好几百万。斯万被介绍到了这个圈子。
斯万是个富足、虚荣心强,喜新厌旧,欲念旺盛,到处寻求新奇刺激的人物。高雅、粗野又有点浪漫。总之,一个花花公子式的人物。
一个偶然的机会,斯万认识了奥黛特,这是这个小圈子里的信徒之一,一个没什么头脑,性格平庸的女子。开始他根本没兴趣:"在斯万看来,她当然不是不美,不过那是一种他不感兴趣的美,激不起他的任何情欲,甚至还引起他某种生理的反感;他觉得他是这样一种女人,每个人都可以举出几个样本来,每个人举的又都不一样,他们都是我们的感官所要求的那种类型的反面人物。要想中他的意,她的轮廓未免太鲜明突出,皮肤未免太纤细,颧骨未免太高,脸蛋未免太瘦长。她的眼睛倒是好看,但是大得仿佛在自身的重量下往下低垂,压着脸上的其余部分,使她觉得身子部舒服,或情绪不佳。"他们两人一来二去,开始有了交往。而且两个人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一个人已经多次被爱神之箭射中,"爱情不再是那种按莫名其妙的力量来左右人了,人自己也插上一手,一个症候出现,自己就会臆造好几个症候,所以开始斯万知道他已经让这个女人犯迷糊了:作者插入他的分析:"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爱情之曲,一字一句都铭刻在心,那就不用一个女子唱出曲中的充满了对她的赞美之情的第一句才能想起全曲。而如果她从曲子的中间开始说什么两� 鋈诵男南嘤。嚼肟硕苑骄褪ヒ庖宓鹊�amp;#0;我们就会在应该接茬的地方,立刻参加跟对方的合唱。"(第195-197)
这是对斯万心理的分析(含有温婉的嘲讽,为什么温婉?作者看来,人对这种病也有点无奈,自愿感染这种病。)这种把爱情心理当作病例来分析的做法和浪漫主义小说就不一样。(但不等于法国就没有这类小说。《巨人传》里强调肉体也嘲讽肉欲,《危险的关系》里的心理分析,但都没有普鲁斯特的细致,而且因为普鲁斯特温和,他进入的层面更深。他心平气和地旁观)。那些满足于浪漫主义爱情幻象的会拒绝这种。但是敢于了解和正视人性者,希望知道人如何不能把握自己,希望知道感情真相却可以从他那里收获到新的艺术认识。他说"我清楚地看到我思想中的事物,直至地平线为止,但只有它们才位于地平线的另一边,我努力去描写它们……"
再看斯万和奥黛特关系的变化:当奥黛特跟他说了不少浪漫的话时,渐渐也就有了化学反应,她的体态的缺陷不再显得重要。
斯万排场很大,与许多要人有交往。他在这个沙龙里风度翩翩,大受欢迎。而晚上他听到年轻的钢琴家弹琴(第208-211)忽然感动莫名。但实质上他一直对奥黛特三心二意,不乏逢场作戏的性质。所以小乐句在他听来,是随他的主观心情变化的。
他去看奥黛特,心理:第222页。他是如何忽视奥黛特相貌的缺陷的,"'佛罗伦萨画派作品'这个词再斯万身上可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词就跟一个头衔称号一样,使他把奥黛特的形象带金一个她以前无由而进的世界,再这里身价百倍。以前当他纯粹从体态方面打量她的时候,总是怀疑他对她的爱,而现在他有某种美学原则作为基础,这些怀疑就得到了肯定;"普鲁斯特分析了那种把所爱的对象理想化的方式(看名画,想到奥黛特的某一部分,第 224页。由于这种梦想,奥黛特变得身价百倍──作者显然看到感情的想象里空幻的性质)。经过一段攻守进退的调情阶段,斯万发现他的对手提前退场,不在他的把握之内,方寸大乱。他满城去找她,越找不到她就越着急。这时,在这种突然的空虚中,所谓爱情就产生了──这就是要占有对方的痛苦的需要。(普写出,这里起作用的既不是理智,也不是感情,而是一种的冲动,跟这个女人本身如何,没有关系)。一种很主观,又全然是下意识的、直觉的活动。(后来,"摆弄卡特来兰花"� 飧霭涤鞒闪怂窍肮咝缘赜美创砣馓逭加姓庵中形钠胀ù视铩#┱庋礁鋈丝甲谷肭橥�/P>
小乐句变成了令他们沉溺的装饰。(用某种外物装饰、加强这种感情,予以美化)。
"奥黛特的感情中有所欠缺,有所令人失望的地方,那个乐句也会来加以弥补,注入它那神秘的精髓。当他谛听这个乐句时,从他的脸上仿佛可以看出他正在吸着一种麻醉剂,使我的呼吸更加深沉。""让这乐句说什么爱情是脆弱的吧,他的爱情是如此牢固!他玩弄这乐句散发出的忧郁之情,感觉到它正流经他的身体,然而总觉得它却像是使他的幸福感更深刻更甜蜜的一种爱抚。他让奥黛特十次、二十次地重复这个乐句,要求她在谈走的同时不停地吻他。每一个吻都激起另一个吻。啊!在谈恋爱的初期,亲吻是如此自然地诞生!吻一个接着一个,要把一个钟头之内接的吻一个一个数出来,那跟把五月间原野上的鲜花一朵一朵地数出来同样困难。 "第236-237页。
这里写出爱情的诞生:它是一种欲望的投射,在欲望和焦虑的作用下开始工作。而继而产生的是爱情的痛苦。小说里面写到幻灭,面对其实不了解的人,包括肉体的失望:在小说里写马塞尔终于吻到他在海滩边企慕不已的姑娘时,他发现,眼睛看到的脖子上面有很多小疙瘩。而且对于接吻,鼻子和眼睛都长得不是地方。"我的眼睛突然看不见了,接着,我的鼻子给压扁了,什么味道也闻不到了。"他本来想的是他要闻到他向往已久的玫瑰花了。
奥黛特其实非常庸俗,趣味低劣。斯万迁就她,也密切地迎合奥黛特的那个圈子。这时圈子里来了个伯爵,斯万不恭敬,得罪了维尔德兰夫人还不知道。斯万把别的男人当成奥黛特的潜在的情人,患得患失,他开始想奥黛特恐怕是一个靠情人养活的女子,所谓沙龙主人也不过是个皮条客。原来他以为那儿有真正的生活,现在觉得这简直是再糟不过了。两个人开始互相猜忌,而痛苦使斯万更激动"她连想都没有想他。像这样连斯万的存在都忘却的时刻对奥黛特更有好处,这比她的全部风情更有助于把她的心系住。因为这样斯万就生活在如此强烈的痛苦的激动之中,就像那晚他在维尔迪兰家没找到她,促使爱情在他心中萌生开花。"两个人的关系变成讨厌,互相不信任,仇恨。接着,醋意转化成温情和怜悯,他怀念奥黛特。普鲁斯特就这么描写了爱情这种"病痛的化学原理"。第 306页。
奥黛特他没法掌握,他对自己的神经质已经厌倦。可是一觉醒来,他还是只想打听奥黛特的行踪。
"当他抬头看到桌子上的奥黛特的相片时,或者当她来他家看她时,他很难把这照相纸上的或者那有血有肉的面容跟在他心头的那份难以平静的痛苦的不安心情之间划上等号。他几乎是不胜诧异地心想:'是她!'就像是有人突然把我们身上的某种疾病拿到体外来给我们看,而我们觉得它跟我们所闹的那种病并不相象一样。他试图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东西;那是有点像爱情,像死亡的东西,而不是跟疾病的概念依稀相似的东西那是我们经常对之表示怀疑,经常予以深究,惟恐掌握不了它的实质的东西那是人的品格之迷。而斯万的爱情这个病已经大大扩散,已经跟他的一切习惯、一切行动,跟他的思想、健康、睡眠、生活,甚至是身后的遗愿是如此紧密相连,它已经跟他合而为一,不可能从他身上剥离而不把他自身整个毁坏;用句外科大夫的话,他的爱情已经无法再动手术了。"
(这里,用了很多疾病的比喻,另见315)
斯万返回他久违的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就在这个聚会上,奥黛特来了,
342。斯万再次听了音乐,感到他的全部微妙的痛苦都在那个音乐之中。他在这种感情中不能自拔,自我折磨连做梦都不得安宁,欲罢不能。他在梦中看到奥黛特,他自己是那个梦中人。而且失恋和哭泣着又被另一个他自己安慰着。醒来后他咆哮说:"我浪掷了好几年光阴,甚至恨不得去死,这都是为了把我最伟大的爱情给了已个我并不喜欢,也跟我并不一路的女人!"
等奥黛特再次在书中露面时,她已是斯万夫人。叙述者爱上了她和斯万的女儿。这时他听到路人对奥黛特的议论。这样我们看到普鲁斯特显示人物的方式,在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不同的影象。"人物在感情和年龄的聚光灯下通过,呈现不同的颜色。自我在时间中解体,在回忆中重现。"(莫洛亚)第
20 页,写斯万,其实也是在他和作者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在斯万的早年发现自己。)
这里也显示了普鲁斯特对人的心理的了解。全然不是什么浪漫故事,也不是社会写实小说,而是心理分析。冷静,带着嘲讽,一层层揭示。不是讲道理,而是要了解这个过程。像病理解剖。
情感内容的故事,情感心理学、情感的相对性。莫洛亚:普鲁斯特试图以比传统小说家更多的真实性去描绘相遇相悦、离怀别苦以及最终的冷漠。爱情本身与我们对爱情的看法,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他揭示了其中丰富的心理内容:激情时的想象,失恋时的嫉妒、焦虑不安,最后是遗忘,爱情的幻觉被驱散。
五、普鲁斯特的文字风格:
1、极为丰富的隐喻意象,比喻里面套着比喻。例如,说到家里女仆做的晚餐:第73页,关于我们的食谱,用了很多比喻。关于睡莲的形容,关于椴花茶的形容,画面感很强,非常精致。同时他也是喜剧化的,隐喻、比喻都是衡量小说语言艺术性的一个尺度。
2、感觉与记忆的偶合,体现在人物描写上,在回忆中唤起的人物,在作者的心灵感觉的氛围中出场了。这是一种叙事的方式。例如写作者和斯万的女儿相爱,这里有多次出现的关于山楂花的描写,构成一种纳巴科夫称之为的艺术的奇观。
第114页:我是在玛丽月开始时爱上山楂花的,比喻。(我的山楂花印象)
116. 音乐家的女儿,青春的联想。花和虫子相比,很是奇异。
他以为斯万家里没人时,路过那花园,突然掠过的山楂花的香味,紧接着是一大段花团锦簇的描写,139。然后希尔贝特出现了:第143页。告别时的痛哭:"当时我正流着眼泪,搂住了长满尖刺的树枝在向山楂树告别,而且,我跟悲剧中的王妃那样,只觉得无用的衣饰是不堪忍受的负担,""我的母亲并没有因为我流泪而感动,她看到我的帽子被踩扁了,我的外套给糟蹋了,不禁叫出声来。我听不见她的叫喊,只顾哭着说:'我可怜的小山楂树啊,不是你们使我伤心,逼我走。你们从来也不让我痛苦!所以我将永远爱你们。'我一面擦着眼泪,一面对它们许愿说,我长大之后,决不象别人那样荒唐地过日子,即使在巴黎,遇到春天,我也不去拜客,不去听那些无聊的敷衍,而是要到乡下来探望第一批开花的山楂树。" 146页。
这种人物描写,给人强烈的印象。很多年以后,斯万遇到希尔贝特,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所有的回忆都属于过去,跟现在有千里之遥。他看见一个十分丑陋的老婆子,竟认不出她曾是红得发紫的女演员。他听见希尔贝特答话,想到的是这样的比喻,"她尽管是斯万的女儿,却像母鸡孵出来的鸭子,比较超脱。"
《重现的时间》(349-350):
人的肉体能给爱它们的人带来那么多的痛苦,因为它们蕴涵着那么多已为他们而抹去的欢乐和欲念的回忆,然而对于按时间的次序注视和延续渴望得到的心爱肉体的人,它们又是那么地残酷,他渴望得直至企盼它的毁灭。因为一旦死去,时间也便退出这具肉体,而对已经作古的她的回忆,那么淡漠,那么黯然无光的回忆也消失了,并将很快变成对它们仍在折磨着他的回忆,然而在他身上,当对一具有生命的肉体的欲念不再供养它们的时候,它们也将以扑灭告终。。
当我意识到有整整这么长一段时间已经被我没有间隙地活过来了、想过来了、分泌出来了,这便是我自己,不仅如此,而且还意识到我每时每刻都得保持它与我相连,让它支撑着我,而刚栖息再它令人头晕目眩的顶巅,不搬动它我自己就无法移动一下,想到此我感到困乏和恐惧。贡布雷花园的铃声,那么遥远然而又在我的心理,我谛听这铃声的日子在我并不知晓为我所有的那个广阔领地里是一个基准点。看到在我脚下、其实即在我身上又那么多岁岁年年,我感到天旋地转,好象我是在成千上万米的高空中。
……如果这份力气还让我又足够多的时间完成我的作品,那么至少我误不了在作品中首先要描绘那些人(哪怕把他们写得像怪物),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巨大的底盘,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下的位置是那么狭隘,相反,他们却占有一个无限度延续的位置,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个时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
阅读书目:
普鲁斯特著作中文译本:
作品:《追忆逝水年华》(一至七部,共十五卷,近两百万字),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译林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普鲁斯特随笔集》,张小鲁译,海天出版社,1993年9月第 1版。
《驳圣伯夫》,王道乾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第 1版。(这本书是创作笔记,手稿。其中对了解普鲁斯特的创作思想有帮助:见241页介绍,第64 、65页普鲁斯特的表述。这非常接近纳巴科夫的感受:见《文学讲稿》第337页。)
有关研究:
纳巴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译,三联书店,1991年10月第 1版。(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在斯万家那边》)。
(法)莫洛亚:《从普鲁斯特到萨特》,袁树仁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8月第 1版。
(法)莫洛亚:《普鲁斯特传》,徐和瑾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第 1版。
(法)让-伊夫.塔迪埃:《普鲁斯特和小说──论〈追忆逝水年华〉中的小说形式和技巧》,桂裕芳、王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8月第1版。
(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11月第1版。
张玉书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0 评论:
发表评论